顺应自然 和谐安全——西安市小寨区域融合海绵理念系统构建内涝防治体系

发布时间:2023-11-23 22:52:56  发布作者:安博电竞网站


  习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水弹性城市”,为系统性治理、缓解城市内涝指明了方向。陕西省西安市小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在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内涝防治深层次地融合的典范项目。该项目以解决水安全方面的明显问题为主线,在不破坏城市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系统构建内涝防治体系,有效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暴雨的韧性,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综合利用水资源,实现“收集雨水可利用、设控雨水能畅排、超标雨水有通道”的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

  小寨区域是西安市核心商业区之一,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地势较为低洼,治理前城区主干排水管道设计排水标准偏低且存在淤堵问题,挤占排水空间,导致小寨区域内涝风险较高。2016年7月24日晚,西安市遭遇短时强降雨,1小时降雨量最大达66.5毫米。暴雨导致小寨十字及周边多个街区发生严重内涝,地铁2号线小寨站出现雨水倒灌现象,交通一度瘫痪,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方案竞赛,确定了利用水弹性城市理念系统推进小寨区域内涝治理的方案,该方案研究范围88.94平方千米,建设改造范围20.15平方千米。

  一是统筹融合找出路。重点围绕解决小寨区域水的“出路”问题做文章,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水环境改善、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层雨水管控体系,最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统筹考虑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产权单位建设改造计划、地块空间功能和群众意愿,贯彻好海绵城市理念,优先选择对现状干扰较小的雨落管断接等形式收集雨水,改造中在运动活动场地、公共活动区域铺设透水性地面,在场地周围建设生物滞留设施,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同时,对小区建筑物本体和旁边的环境进行适度改造提升,实现雨水收集,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二是源头蓄排重平衡。按照小寨区域排水分区真实的情况,在设计时坚持优先就地消纳管控的原则,避免上游的问题转移到下游、峰值流量及面源污染等问题从本地区转移至其他区。通过在区域增加渗滞、吸纳雨水的海绵空间,提高蓄滞雨洪能力,从河道、管网、调蓄节点、源头减排等方面构建了蓄排平衡的内涝防治系统,提升区域排涝能力,找准管网症结点,打通排水通道,建设“绿灰”相结合的调蓄节点用于蓄滞雨洪、削减峰值,因地制宜在源头地块增加海绵空间,削减径流总量。

  三是因地制宜挖潜力。小寨区域地处高密度建成区,建设改造空间存在限制。充分发掘区域内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绿地、广场、体育场等资源,为建设系统性生态海绵设施提供了条件。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对现有绿地进行纵向海绵化改造,对绿化空间进行横向拓展,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等因素,在条件适宜的低洼地段建设低运动场、低公园广场、低草地等城市蓄水滞水设施,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调蓄库,作为改造区域的大型“海绵体”。同时,针对区域管网能力不够的现状问题,强化各个“海绵体”和排水系统的联系,通过新建管网、改扩建现有管网,使雨水管网与各项海绵设施的建设相互协调、互为补充,满足城市排水标准。

  2017年,小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共56个子项,总投资20亿元,于2021年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项目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政企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项目建设。小寨区域水弹性城市在系统调研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定预期目标,编制小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和措施,构建了四大系统。

  一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根据排水防涝管控分区的要求,结合海绵城市引导性指标,完成6条市政道路、26个小区、3个绿地广场的海绵化改造,建设完成31.83公顷透水铺装和23.36公顷的生物滞留设施,提升雨水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能力,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

  二是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充分分析并利用现状雨水管渠排水能力,针对电子二路、丈八东路等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够的问题,新建雨水干管3条总长5.5千米,改造雨水支管8条总长7.6千米,同时在纬零街雨水箱涵设置排水提升泵站,提高排水速度,加强完善现状排水管网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联系,使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更加高效。

  三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通过搭建城市雨洪数值仿真模型,对区域内涝高风险区域做多元化的分析,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改造丰庆公园湖体、纬零街地上调蓄池,新建育才中学、南三环等地下调蓄库,7处调蓄设施共新增调蓄容积29.5万立方米,实现小寨区域内涝防治标准内的蓄排平衡,有效应对超标雨水径流。

  四是海绵城市智慧运维管控系统。为保障相关措施落实,融合“水弹性城市”理念,在调蓄设施等末端治理措施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先进的内涝风险评估手段,采取城市雨洪模型、大数据模拟分析等技术措施建立海绵城市智慧运维管控系统,对区域整体排水系统在多种风险组合下做准确预测,评价工程实施效果,最终确定合理措施规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使其能有效应对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好不好,实际效果说了算。小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充分的利用雨水分散式源头控制利用技术、末端处理技术及水动力调控技术,有效治理区域内涝,减轻区域点源、面源污染入河,结合小寨区域现有绿地、园林、景观水体,优化自然界水文循环的路径,增加社会水资源和水文化认同感,打造宜居的小寨商圈。

  自项目建设以来,小寨区域经历多次强降雨,项目展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未发生内涝灾害现象,改造成效显著。同时,通过小寨区域水弹性城市实时监测及填报数据,融合先进项目管理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可视化展示、建设情况分级显示、监测数据集成显示、考核指标动态评估、海绵城市现场运作情况采集等功能,做到小寨区域海绵城市系统中可能会产生的突发状况提前预警、优先处理、隐患及时排查,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水弹性城市稳定运行。

  西安市积极总结小寨区域水弹性城市建设的试点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制定出台《西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指引》《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技术指南》等文件,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所有的环节,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执行的《水弹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中的考核指标为核心,根据省、市各级部门、机构对水弹性城市建设效果的管控与考核标准,构建以实时计算和统计分析引擎为主、计算机仿真模型为辅的科学、系统、完整的海绵城市考核评估计算方式体系,对全市水弹性城市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改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同时,快速推进海绵城市立法,通过法律和法规慢慢地加强全社会对水弹性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支持。

  西安市将逐步加强水弹性城市建设共性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经验、普适的技术方法,供同类项目借鉴。持续推广“灰绿结合”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模式,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水弹性城市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系统化全域推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多地公园陆续安装了一批直喝水的设备,可以24小时为市民提供免费的直饮水服务,大大地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和出行期间的饮水需求。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与科技助力退伍军人就业创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领域的新探索、新成果和新趋势,分享最新攻关成果以及数字化创新应用,探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转型发展新路径和科技拥军新思路、新方法。

  作为展示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北京历史文脉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香山公园始终围绕服务首都功能建设和城乡发展大局,秉持为民宗旨,以文化筑心,以文明促行。

  合肥园博园选址在2013年停用的合肥骆岗机场,承载着合肥人的城市记忆,以其27万平方米的跑道停机坪场地和7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存,将成为中国园博会系列中第一个以“城市更新”为特色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