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屋顶去拥抱阳光的肆意游走” 2023 ARTTECH 建筑竞赛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02-08 13:39:26  发布作者:安博电竞网站


  原标题:“到屋顶去,拥抱阳光的肆意游走” 2023 ART&TECH 建筑竞赛一等奖!

  “到屋顶去,拥抱阳光的肆意游走” 2023 ART&TECH 建筑竞赛一等奖!

  该作品注意到了人们对多元趣味的健身空间的需求,以城中村为载体,借助利用率较低的消极空间——屋顶空间,放置小体量、灵活可变、适应力强的“协同单元”。以空中环道连接各个屋顶趣味节点空间,并可针对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来做后续的调整。该设计较好的协调了健身与生态之间的可持续共生协同机制,使得社区环境更健康、体验更舒适、空间活力感和场地归属感更强。 ︱作品灵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式环境问题与日俱增,无论是土地资源的紧张,还是环境质量降低,都鲜明地指向了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供给城市人动空间的减少,人们能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感受空间越少,所能进行的活动种类也日趋减少。这种实际上健身场地与环境的不足与人类对于健康、运动、活力等户外运动空间的场所的强烈需求,成为了现今社会生活中城市居民最大的矛盾。

  因此,我们将关注点聚焦于城市公共空间锐减与全民健身热潮之间的联系,希望从设计的层面上改善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模式,对人的行为产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影响,对人们健身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吸引蜗居在封闭狭小的建筑中的人们再次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好之中,通过健身活动的发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城市原本的景观与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我们将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城中村作为设计场地。附近集中了北京数量最多、品质最高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上市公司,有清华、北大等世界级学府,甚至连小学都有中关村一小等在北京市内都响当当的名校。当地的科研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和计算机所。

  而村子内部大多是村民自建房,少则3-4层,多则7-8层,房屋与房屋之间相当的拥挤,也只能容纳一个人勉强的通过。平房区十分密集,在这里走一圈,感觉环境脏乱。密密麻麻的平房一个挨着一个。这里的一层大多出租作为小吃店,由于附近办公楼的上班族多,给了附近精英提供了相当大的便捷,这些小吃店如桂林米粉、麻辣烫等生意都十分火爆,一到饭点用餐高峰,经常是满座。因而狭窄的小巷子里到处停着破旧的自行车,随处可见缠绕的电线。

  3.邻里关系薄弱,缺乏互助——通过运动能增加人与人的沟通,改善邻里关系。

  4.老龄化现象严重,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上的压力大——通过运动空间的维护带动就业。

  确定场地矛盾之后,我们开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深化立意。例如,生态场域这一理论与城市健身环境的设计能够直接进行很恰当的对接。再例如,城中村改造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而镶嵌式自主理论从内在向我们阐述了镶嵌式自主的双向性,村集体为主体的自主改造必须与政府密切合作,而政府与社会协作,形成镶嵌关系,解决现实困境和利益协调问题等。

  理论框架搭建完成之后,我们紧接着对健身环境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使设计更为细致、人性化,满足各式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因为生态健身环境需求强调与重视的是,一定要从大众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所以无论是健身器材的开发、管理、维护、使用,亦或是健身单元的布局、环境、路线等,都必须关注“人”本身,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以人为本。这不仅是对群众本身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便利性的增加,也是政府对于民本需求的关注,既顺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也激发了全民健身的浪潮。

  随着时间变化,人们运动观念和健身需求也在变化,运动空间也需要随之更新改善,因此我们将一部分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手中,我们控制设计的主要骨架,将原本狭小的公共空间带到利用度较低的屋顶空间上,而在演变的过程中,用户添加血肉,助力不同的屋顶健身单元自发形成有机的生态健身环链,最终实现城中村的有机微更新。

  阶段1--现状:分析城中村内部人群的行为需求,提出生态-健身协同环带助力城中村场地激活畅想。

  阶段2--更新开始:移除城中村内部危楼,结合周边未被利用的闲置场地,为内外人群提供集散休闲广场。

  阶段3--更新一天:在集散广场周边首次选择较分散的独栋建筑屋顶,使其可为更新后服务范围覆盖至整个城中村。

  阶段4--更新一周:置入空中跑道,将各处分散的屋顶空间依次衔接,根据场地内部动静分区,环道节奏随即变化。

  阶段5--更新一月:空中环道的置入反馈给建筑的二次选择,辐射范围更广,同时部分屋顶渗透轻运动与生态结合。

  阶段6--更新半年:屋顶趣味节点空间与特色环道不断交织渗透,集绿色生态,趣味健身于一体的协同环带初见雏形。

  阶段7--更新一年:协同环带日趋完善,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屋顶空间的私密程度,通透关系亦在不断发生变化。

  阶段8--未来持续更新:运动产能,生态网络集水,积分兑换,平台监测...未来协同关系将会愈发多元灵活。

  我们在重要节点设置不一样功能的运动空间,生态空间以动植物的形式保证空间的自然舒适度,根据特定需求,在空间开放性、运动安全性、运动设施、运动人数、运动强度等各各方面综合考量进行空间塑造,将屋顶空间打造成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为越来越好的实现生态空间的资源利用,我们引入了生态膜结构与灌溉结构,生态膜上面嵌入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节能,灌溉单元能够最终靠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加工过滤,充分利用。

  整个场地以一条慢行走廊串联整体空间,扩大屋顶空间的开放性。开放包容的姿态,不仅满足原场地居民的运动需求,更是服务周边生活工作人群,提高运动空间的可达性,同时纳入整个运动的全过程服务,更衣、饮食、洗浴、交流、休憩等全方面的服务,室内外运动项目协同,运动-生态协同,让人们轻松运动,快乐健身。

  不同的运动空间中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不但可以抓住城市的品牌特色,布置具有地域性,满足场地文脉延续性的生态健身协同单元,也对城市的环境进行了具有特色的美化。

  A:其实从最初的头脑风暴到分析建模,再到最后的图纸绘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比如出图周刚好遇到了期末周,讨论时间的不同步等,加上无法线下沟通,高效的小组分工与队友之间的实时联系显得很重要。我们也常常在研究到深夜,分析优秀图纸,才确定我们的图纸风格并完善的制作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和我的队员们默契度慢慢的升高,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虽然最终未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就算再忙也会晚上一起画图建模,互相支撑着走到最后的经历让我们获益匪浅,竞赛后续我们也会继续打磨,不断深化。

  A:一等奖的结果令我和小伙伴们都感觉到很惊喜,在与指导老师复盘之后,我们大家都认为出彩的点在于:一方面概念纯粹,在找到健身空间与生态环境这两个人居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后,不断深挖,而非填鸭式强行塞入其他协同关系。另一方面是表达明确简洁,也就是第一眼看到图纸就能明白我们的设计是要做什么,而非盲目的夸张渲染,花里胡哨的置入很多东西,反而会使评委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取设计的核心观点。

  A:这次竞赛之后,我们各自都有所成长,一方面,竞赛给咱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哪方面专长,哪方面欠缺。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充分掌握了关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绘图设计的能力,这些收获都对之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团队之间的友谊,团队合作也是一个竞赛的灵魂,大家凝聚在一起,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也都很期待未来能再一次一起参与竞赛。

  最后,我们很感谢在这次参赛过程中,各位老师对我们的细心指导,从选题,到调研、分析图,再到概念可视化,建模出图,最后到交图前一秒,老师们会在每一步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给出一针见血的点评和高效的建议讲解。同样感谢队友们的全力以赴,让我们彼此获得了这样一份高质量的作品与深厚的友谊。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大家一起加油!